绿色发展谋合作 互利多赢促和谐
——关于东至县木塔乡郑村村发展生态旅游的调查
摘自1月5日《池州日报》
□ 通讯员 东办
东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大县。山区乡镇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中找到结合点、平衡点,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加快山区兴乡富民进程意义重大。近日,东至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深入木塔乡郑村村,就该村引进池州市曙光建设集团发展生态旅游进行了驻点调查。
基本情况
2009年11月,池州市曙光建设集团有意投资建设休闲山庄,发展生态旅游业,并到多处做了实地考察,木塔乡郑村村也是考察地之一。木塔乡党委、政府知悉此事后,认为该项目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与木塔发展定位相吻合,决定主动对接、积极引进。经过多次洽谈,双方于2010年1月签订了框架性协议,但在实际操作中,情况复杂,面临重重困难。该项目需占地3389.3亩山场(含茶山、水田、旱地),涉及和平、杨山两个村民组共77户、320人口,且由于历史原因,各户所占山场面积悬殊较大,利益分配不均,意见难以统一,操作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导致项目流产,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在乡党委、政府以及郑村村两委一班人的不懈努力下,通过做大量艰苦、细致、耐心的群众工作,统一了群众思想,达成了共识,促成了项目落户,其间未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2010年6月8日,郑村村委会代表77户村民与曙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承包开发合同(期限40年),8月12日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各类地表物补偿款及第一年租金已发放到户,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年底山庄即可投入运营。
主要做法
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科学定位,民主审慎决策。木塔乡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优势,境内森林茂密,环境优美。面对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乡、旅游兴乡”战略不动摇,无论项目前景再好、经济效益有多可观,只要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坚决不予承接。在得知曙光集团有意向在木塔投资建设休闲山庄时,乡党委、政府不因该项目是绿色产业、也符合木塔产业发展方向而急于招揽和盲目决策,而是及时召开党政班子扩大会议,对该项目进行反复讨论,并专门组织考察小组赴宁国恩龙山庄观摩学习,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在乡村两级与开发商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后,乡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联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组成两个工作班子,深入和平、杨山两个村民组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户代表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大力推介项目的发展前景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在取得群众理解支持后,才签订协议书,进入实质性操作程序。为确保旅游开发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在合同中明文界定开发内容为种植名贵花卉苗木兼营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并明确了违约责任;合同期满后,开发经营方必须保证承包山场仍是青山绿水、绿树成荫。
注重远近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互利共赢。在项目前期协调和后期建设中,乡村两级始终坚持发展为上、以人为本,既充分考虑到开发商的投资回报、有利可图和经营年限,又充分尊重民意、维护民利,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项目建设由此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经济利益上,谋求群众利益最大化。例如,通过乡党委、政府与曙光集团多轮交涉协商,山场租金由最初的10元/亩提高到28元/亩,并根据租赁年限逐步提高,山场地表物补偿款和第一年租金总额达178万元,远远超出村民的预期。为兼顾少数农户利益,郑村村委会经村民会议同意,将属于组集体的426亩林场全部转让给山场不足35亩的小户。在劳务用工上,优先安排本组本村村民,两个村民组还成立了用工、协调、迁坟三个工作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劳务用工时,由建设方提出用人标准和人数,由工作组负责统一安排。在长远利益保障上,为防止合同期满后出现权益纠纷,合同约定40年承包期期满后,山场、田地所有权仍归村民拥有,村民与投资双方按37比例分配林木及固定资产转让收益,有效维护了群众长远利益。
维护公平公正,坚持群众参与,协调利益关系。在事关利益问题上,群众最关注的是“公”字。为此,在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乡村两级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吸纳群众参与,主动接受监督。例如,聘请有专业资质的评估公司对山场面积和地表物价值进行实地测量和评估,乡林业站人员全程参与,除农户到场外,每个评估小组还安排2名村民代表进行现场监督。随后,对每户山场面积、田地面积、补偿金额等,由各户签字确认,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的核对和监督,做到公开透明,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和担心。由于历史原因,1981年林业三定时,和平、杨山两组各户山场分配严重不均,最多的有189亩、最少的仅10.4亩,从而造成如今利益补偿上的巨大差距,多的有24万,少的不足2000元。面对这一凸显的利益冲突,该乡党委、政府认为重新划分山场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平分补偿款及租金又无法操作,只有通过说服教育、耐心细致做工作,妥善协调处理好各户利益,尽力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乡村干部实行分人包干制,一对一上门做工作,还奔赴永康、淮北等地与几个在外务工的重点户沟通协商。通过艰苦努力,化解了争执,达成了共识,村委会起草了关于弥补少山户山场的建议,经两组群众签字确认后,大户拿出了部分山场调剂给小户,确保每户山场不少于35亩。
强化法律保障,坚持依法办事,力促和谐稳定。坚持依法办事、依规操作,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该项目操作过程中,投资方、村委会和群众三方都聘请了法律顾问,围绕共同关心的权利和义务、付款时间、违约责任、合同期满后如何处置相关资产等条款,进行反复斟酌,三方无异议后,签订正式合同,并对合同进行了公证。在签订合同前,郑村村委会和两个村民组各户签订了授权委托书,各户代表签字确认,并进行了公证,具备了法律效应。这些都为处理今后可能发生的合同纠纷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群众长远利益及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验启示
第一、发展是第一要务,解放思想是不竭动力。木塔乡属典型山区乡,山场面积32万亩,森林资源丰富,但长期受区位、交通、信息等客观条件制约,一度被边缘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群众过去普遍存在小富即安、“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思想比较封闭保守,外出务工、在家卖木材是主要生计来源。近几年来,伴随交通状况的改善,乡村干部主动走出去,经风雨,见世面,并注重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增强发展意识,打开山门,敞开胸怀,积极请进来,借助外力搞开发、求发展。
第二,基层组织是执政之基,群众路线是制胜法宝。郑村村党总支是木塔乡多年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在今年推进休闲山庄项目落户过程中,以总支书记汪同林、村主任郑新华为首的两委一班人和两个村民组的12名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调研中,我们走访了一些农户,通过座谈了解到,在这个旅游开发项目的酝酿、决策和推进过程中,乡村干部切实做到了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始终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最终赢得了绝大多数农户的理解、拥护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工作阻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落户和快速推进。
第三、统筹兼顾是实现和谐发展、包容发展的根本前提。郑村旅游休闲山庄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落户,而且目前投资环境优良、施工进展顺利,我们认为其中最根本原因和前提条件是乡村两级干部正确把握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林农的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较好处理了眼前与长远、公平与合理的关系。同时,当地干部群众真正树立起了“你投资我发展、你发财我致富”的开放观念,既据理力争正当利益,又不漫天要价、拒人于门外,在平等协商中寻找到了一个利益平衡点、合作共同点,实现了包容发展、和谐发展。由此我们得到启示,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我们充分尊重群众的根本意愿和首创精神,使我们的决策措施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一定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增进合力,促进和谐。只要我们着眼长远发展,开明开放包容,真心实意地招商、亲商、安商、和商、富商,就一定能够引来金凤凰,实现互利多赢的局面。
第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是山区“十二五”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木塔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929元,与全县平均水平相差1000多元,其中65%的现金收入来自外出务工,20%为林茶收入。按照这样的产业和收入结构发展下去,即使守住了青山绿水,也只能代代受穷,兴乡富民任重道远。而休闲山庄项目的引入,一是遵循了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可实现绿色发展;二是打开山门、借力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可实现开放发展;三是将天赋的旅游资源优势就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可实现转型发展。这一成功范例,对其他山区乡镇而言,应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近些年,全县山区经济综合开发成效不够明显,除了缺少项目拉动、资金投入不足以外,部分乡镇产业定位不够明晰、政府引导推动不力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山区开发依靠银行贷款太难,指望财政大量投入太慢,只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借助外力开放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特色种养加业,才可能既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又在适度有序开发中加快转型发展。
第五、执著精神和务实作风是成事兴业的关键保证。休闲山庄项目框架性协议签订后,木塔乡乡村两级干部驻村包户,一对一上门做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扑下身子与群众沟通协商,不分大户小户,不漏一丁一户,耐心细致宣传引导,甚至几次派人奔赴务工地做重点户的开导说服工作,工作暂时受阻、谈判陷入僵局后,不气馁、不懈怠、不放弃、不言败,调整思路从头再来,到正式合同签订,前后历时5个月,召开大小会议160场次。工作中,乡村干部讲究方法策略,注重在增进互信、大户示范引导、增强法制观念、解决疑难问题上下功夫,提高了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一种能力和本领的表现。细节决定成败,作风决定成效。木塔乡的工作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但乡村干部硬是凭着执著精神和扎实作风,成功引进了一个投资额近5000万元的旅游项目,且77户村民户户签字,心悦诚服,无一上访生事。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各级干部都能从发展大局出发,又切实重视群众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善于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加上踏石留印的务实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必将开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新局面。

皖公网安备 341700020000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