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池州市林业局!
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聚焦

池州日报:毛竹“进化论”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09 08:23
[字体:  ]

池州实施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7年,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以竹代塑”影响力和竞争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竹吸管智能生产车间


包装车间,四合一餐具包装线


吸管原色8.0


 数字化展示中心

    竹,原产地就在咱们中国。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了“竹”字,形似下垂的竹叶,本义就是竹子。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在中国古代,竹和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同时又和松、梅皆为“岁寒三友”,品格可贵,是君子之道的象征。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寄居一座空宅,令人种竹。有人问其何故,王徽之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后来,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借用的就是这一典故。
  以竹为贵,因竹而富。相比竹的文化价值,竹的经济价值也是可圈可点。竹子全身都是宝,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古往今来,一根毛竹,经过工匠的巧手,能演变成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正因为竹子的用途广泛,“竹”甚至成为汉字的一个偏旁部首。比如“筷”“篮”“笛”“筝”“算”“简”“筹”“签”“箩筐”“箭簇”等等。以“竹”之名,生成的字、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
  如今,在全球治理塑料污染的大潮下,竹子的价值再度引起关注。国际竹藤组织积极倡导“以竹代塑”,携手合作伙伴,推广竹子在减少塑料污染、代替塑料产品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作用。
  “以竹代塑”,顾名思义,就是用竹子替代塑料。
  2022年11月,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更好发挥竹子在代替塑料产品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作用。
  池州市竹资源丰富,是安徽省五大优势竹产区之一,主要品种为毛竹。近年来,池州市立足竹资源优势,在“以竹代塑”道路上不断创新,全方位推动竹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从竹制品加工到“以竹代塑”——
  六十余万亩翠竹衍生出一条绿色产业链
  竹海盈幽,四季常青,漫步池州葱绿俊秀的林间,仿佛走进“竹野仙踪”;翠竹成荫,竹子与食用菌、黄精等林下植物和谐共生……
  在贵池区梅街镇峡川村,漫山遍野的翠绿竹林随风摇曳。一大早,村民胡德胜就开始了伐竹工作,砍伐好的竹子将运往安徽鸿叶集团竹制品深加工基地进行加工。“在自家门口砍砍竹子,一年就能收入四五万元。”胡德胜开心地说。
  在石台县“仙寓人家”民宿,上海游客卢书备推开房门,竹餐具、竹梳子、竹椅子……相继映入眼帘。随处可见的竹元素让他眼前一亮:“跟环境很搭,用竹制品替代塑料,不仅环保,也更好看。”并表示想带一套回家。
  池州竹林面积62万亩,毛竹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街道)达24个,5000亩以上的行政村(居委会)17个。
  竹林生“金”,不仅要向森林要效益,而且要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池州平天湖、九华天池、霄坑大峡谷、牯牛降等景区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开发了“竹林音乐会”“竹海康养”“竹林风景线”等生态旅游项目,构建了以“文化休闲体验、乡村休闲旅居、山水养生度假、研学休闲旅行”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按照“二产三产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总体思路,池州突出“以竹代塑”制造能力、科技创新、应用推广等关键内容,倾力打造“以竹代塑”产业集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有效减少塑料使用量,助推竹产业发展。
  “ 2023年,全市竹产业产值达23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目前拥有‘中国竹吸管龙头企业’、‘中国竹产业品牌日用快消品头部企业’——鸿叶集团等龙头企业,为推行‘以竹代塑’提供了有利条件。”市林业局四级调研员胡维华表示,“当前池州竹产业发展氛围越来越浓。2023年9月,中国竹产业协会发布了‘中国竹产业品牌十强企业榜单’,鸿叶集团上榜。”
  “以竹代塑”大有可为。在胡维华看来,积极响应“以竹代塑”倡议,对池州具有特殊意义。全市现有竹加工企业89家、竹业专业合作社10家。目前全市竹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以鸿叶竹产品开发为中心,竹制日用快消品以精深加工产品为主,毛竹年加工量达90万吨,其中本市毛竹60万吨。
  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池州竹产业已经从早期的竹制品粗加工发展到如今的精深加工。在这里,一根竹子可以变成竹签、竹筷、竹吸管等各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以及欧美日韩等110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7月,2024首届“以竹代塑”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池州召开。2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各界嘉宾齐聚池州共谋发展,牵头制定的首个“以竹代塑”竹吸管团体标准发布实施,年产5万吨竹智能循环产业园项目成功签约,市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发布“以竹代塑”倡议。
  会上,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王戈说,入选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名单为池州竹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池州要先行一步,通过建立某一个竹制产品或者以竹代塑产业链的一种示范模式,对全省其他的产出县和产出市进行一个推广和示范,以先进的模式来带动当地以竹代塑产业的发展。
  从下山贵下山难到应用贵推广难——
  别让高成本捆住了“以竹代塑”的手脚
  竹子有很强的固碳能力。数据表明,竹林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竹子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竹子还具有收缩量小、弹性和韧性强、种植方便、可自然降解等优点,是理想的可再生纤维来源。
  虽然“以竹代塑”在减少塑料污染方面有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目前“以竹代塑”应用场景主要涉及三个行业:日用品、工业制造和建材。其中,日用品占大头。而相比塑料产品,竹制品的成本高,主要是在采收环节人力消耗大。
  青阳县蓉城镇村民方少友介绍,上世纪60-90年代,竹筐、竹椅等竹编制品因结实、耐用、防潮、防腐等特性而风靡一时,竹子产业发达。然而随着便宜且轻便的塑料制品走进市场,竹编制品逐渐被取代,并慢慢地淡出了大众视野。
  “下山难、下山贵。”在胡维华看来,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池州竹产业资源丰富,但竹子的利用率实际上不足30%,而且绝大多数地方的竹子还是采用最原始的采伐方式,人工费加上运输费,工厂的原料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等竹勺价格降到和塑料勺一样,我立马订”“塑料勺0.01元一个,竹勺0.1元一个,实在太贵”“环保理念是不错,但我们也要考虑成本”……令众多客户“望而却步”的理由出奇一致——成本太高。
  当前竹资源效益较低,直接影响竹农经营竹林的积极性。为着力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市采取培育竹业经营主体,将竹业项目优先纳入乡村振兴项目等措施,建立健全竹片生产专业初级加工网点建设,实现竹子就地初加工,方便原料运输,大大提高竹子利用效率。
  目前全市已建成定向竹片厂15个,竹片定向年供应能力达10万吨,竹片价格也提高到750元/吨,极大地调动了竹农生产的积极性。贵池区印发《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地流转及林木收储实施细则补充意见》,加大竹林收储力度,推进竹林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助推竹农增收致富。今年7月,鸿叶集团牵头组建采伐专业队,来自江西、贵州、湖南专业采伐人员达50名。
  导致“以竹代塑”产品成本高的根源在于技术不成熟,生产设备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低,无法规模化生产。安徽仕清生态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认为,当前,池州竹制品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微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竹产业普遍存在企业多而不大、大而不精、精而不优的现象。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竹产业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提高“以竹代塑”产品技术含量,推动批量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一个产品好不好,完全依赖于应用场景。”安徽新河竹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陶会荣说,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对“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只有不断扩展应用场景,带来更多消费需求,才能为竹产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以贵池区为重点,以实施‘以竹代塑’应用推广项目为契机,完善林区道路等竹林经营配套基础设施,抓好竹林经营的试点示范,着力破解竹子下山难问题。”胡维华说。下一步,我市将以创建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东至县南部山区、石台县东部山区、青阳县东部山区等3个分布式竹资源综合循环产业园项目建设,推进申建安徽省竹产业创新研究院。
  当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遇——
  如何“吃干榨尽”竹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
  “我曾经去过安徽池州的一家企业,他们的生产线就是专门制作用来替代塑料吸管的竹吸管,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在2022年11月7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上,国际竹藤组织负责人在论及“以竹代塑”的可行性时举证。
  这家企业就是鸿叶集团。去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国际竹藤组织举办“以竹代塑——应对塑料污染、缓解气候变化”主题边会,鸿叶集团是我国唯一一家受邀参加的民营企业。
  鸿叶集团从2017年开始研发生产竹吸管,耗资1000多万元,与国内企业合作研发出竹吸管智能加工设备、智能品选设备、智能抛光机等。目前,鸿叶集团竹吸管等系列产品已销往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开发的拼接竹筷已通过康师傅、今麦郎、白象等知名方便面品牌公司试用,竹雪糕棒已与伊利集团签订订单生产协议。
  2021年,国际竹藤组织为集团颁发“中国竹吸管龙头企业”荣誉牌匾和新产品鉴定证书。作为起草单位之一,鸿叶集团还参与制定了《竹饮用吸管》国际标准,这是国际上首个立项的“以竹代塑”类产品ISO标准。
  2023年,鸿叶集团实现总产值8.5亿元。按照每使用1吨竹子替代塑料产品可减排6吨二氧化碳计算,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60万吨。
  当传统的竹加工与科技创新相“碰撞”,一根“小竹子”的利用值和附加值发挥到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非常可观。
  今年7月,中车山东公司、池州高新建发公司、鸿叶集团共同出资设立安徽中济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主攻“全竹循环利用+炭材料精深加工”两大赛道,在全国打造全竹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炭精深加工池州总部。
  目前,首个竹生物质循环产业园示范项目已在池州高新区建成投产。鸿叶集团副总经理杨德震介绍,今年投产的竹废料综合处理项目,每年可“吞”进3万吨竹屑,制成8000吨高品质竹炭。每吨竹炭售价3000元,而在过去,竹废料只能以300元/吨处理。不仅如此,蒸汽再利用还能进一步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且整个流程没有任何污染。
  目前,中济公司已完成安庆岳西、黄山徽州、宣城泾县、湖南绥宁、四川长宁、江西崇义等15个循环产业园项目签约。
  以竹代塑,大势所趋。抢先“起跑”的池州以入选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名单为契机,于今年9月出台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池州将重点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产销对接促进、重点场景替代、社会宣传引导“五大行动”,加快建设竹制日用快消品精深加工、设备制造、收储交易、碳汇研究“四个中心”和N个循环利用产业园,力争到2027年,全市竹林面积保持在65万亩以上;培育竹产业规上企业12个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个以上;创建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1个,在全国范围打造循环产业园30个,力争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建成竹半成品收储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超30亿元;打造10个“以竹代塑”应用场景,住宿、餐饮、商超等服务领域以及重点行业“以竹代塑”产品使用率大幅提升,全市“以竹代塑”影响力和竞争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国际竹藤中心将继续发挥科研和技术优势,与池州市保持紧密合作,为竹产业的科技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构建等提供全产业链的支持,共同推动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国际竹藤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尹刚强表示。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在远古时期就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竹子,今天在池州人民的手里“点竹成金”,大放异彩。随着《池州市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落地落实,这一根“竹子”在池州正以蓬勃之姿向上生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