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的池州市位于皖西南,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一个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占六成以上的安徽省重点林区市。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辖区内森林密布、河汊纵横,历史上即是一个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战火袭扰,社会变迁,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21.28%。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池州林业进入了历史上高速、高效的发展阶段,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历经20年的艰苦奋斗,连续发动了“五· 八”造林规划、林业二次创业等一系列全民造林运动,消灭宜林荒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染绿了荒山,涤清了碧水,将一个群山披绿、碧水长流的池州再次还原在世人面前。同时,全市林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木竹深加工、花卉苗木、林副产品、森林旅游等产业日益繁荣,截至2007年全市林业总值达20.7亿元,是建区初期的20多倍。2008年预计可达25亿元。池州林业建设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池州林业建设的成绩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多次表彰,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安徽试点市,被原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同志盛赞为“天然森林大公园”。
二十年来,我们在造林绿化上的成绩斐然。
从1988年复建至2008年,二十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89.3万亩,封山育林23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3.7万亩,德国援助项目造林21.6万亩,世行贷款项目造林57万亩,长江防护林10.1万亩。截至2008年,全市有林地面积已发展到693万亩,森林蓄积量 23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7.2%。与复建初期相比,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翻了一番有余,森林覆盖率净增28.8个百分点。目前我市人均绿地面积已达4.5亩、人均蓄积15立方米,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为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后盾。二十年来,全市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率先垂范下,参与义务植树3977.3万株,形成了双拥共建林、三八共建林、共青林、平天湖沿线景观林等一批义务植树基地。全市完成绿色长廊线路绿化
二十年来,我们在林业产业上的发展有目共睹.
中央9号文件,安徽省5号文件的发布,打开了全市务林人的发展思路,掀起了全社会办林业的热潮。市委、市政府领导予以高度重视,先后成立了“林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我市一面严格保护森林生态资源,一面科学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业生态产业:
一是木竹加工产业迅猛增长。全市木竹加工企业发展到近800家,年生产锯材、人造造、细木工板、木竹地板、卫生筷等八大系列产品,产量达34万立方米,产值5.5亿元。全市拥有千万以上产值的企业达8家,百万元以上的近70家。东盾木业、鸿亮竹业、秋田木业成为拉动我市木竹工业迅猛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总投资近4亿元的东盾木业池州分公司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板生产企业。2007年投产当年实现产值2500万元,2008年产值可达5亿元,利税8000余万元。青阳秋田木业公司经过股份制改制,二次投资达1800万元,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年产值达5060万元,实现年利税210万元。
二是花卉苗木产业形成规模效应。2007年新增花卉苗木近万亩,使全市花卉苗木基地达5万余亩,盆景22万余盆,千亩以上苗木基地5处,百亩以上的有100多处,基本上形成了318和206国道沿线产业集群。贵池星光苗木、美景园艺、通达园艺,东至香口林场、金寺山林场、瀚青园艺,石台东方苗圃,青阳乔木杨田苗圃、三喜盆景、宏彬盆景等企业相继发展壮大,年可供应香障、马褂木、桂花、栾树等绿化苗木200余万株,并不断抢占长三角主要城市及周边城市绿化市场。解决了当地就业人员逾万人,产值达5亿元,年销售收入5千多万元,成为我市新兴的绿色产业之一。
三是林副产品优质品牌不断成长。伴随着优质茶业、森林食品业、竹业等特色产业的快速崛起,全市林产品品牌建设有了较快发展。石台“天方”茶叶获全国著名商标; “节节红”板栗、“历山佛桃”、“山野”茶油、“雾里青”茶叶、“天鹅云尖”茶叶等省级优良品种和名优品牌不断涌现; 西山焦枣、“篙笙牌”竹胶板、“九华山”竹签、“瀚青”苗木、“乌山”石榴、“皖乡情”食用菌、“一日三餐”、杨田葛粉等30多项品牌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以孝方菌业公司为代表的多家专业提供菌种、原料加工、技术培训的菌业龙头(大户),带动了林木“三剩物”、农产品废弃物的合理加工利用。全市食用菌年生产规模达7000万棒,年产量达1.4万吨,年产值达1.5亿元。石台九华药业公司以当地盛产的山茱萸为主要原料加工生产“六味地黄丸”,年产值达1700万元,同时也带动了石台县药业种植的二次发展。贵池棠溪和昌松的梅花鹿养殖场,目前存栏梅花鹿均在150头左右,开发出鹿茸、鹿血酒、鹿血粉等三个系列产品,远销省内外。
四是森林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九华山森林公园、牯牛降、升金湖、大历山、秋浦河漂流等一系列森林旅游产品相继开发成功。其中九华山森林公园以其绚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年吸引国内外游客 万人,成为与九华山风景区一脉相承的又一旅游热点。安徽牯牛降风景区以其原始的森林生态风光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森林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竹木工艺产品、旅游餐饮、林副产品产业的兴起。2007年,除去九华山风景区旅游收入以外,我市森林旅游产值已达1.83亿元。
二十年来,我们在森林资源保护上的力度没有松懈。
池州市共建有升金湖湿地保护区、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九华山森林公园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各1个,总面积97万亩,占市土地总面积的7.7%,居全省领先水平。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升金湖保护区成为我国东部白头鹤和东方白鹳等珍禽在我国的主要越冬地,栖息有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白头鹤、白鹤、黑鹳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白枕鹤、小天鹅等16种。每到候鸟越冬季节,湖内万鹤飞舞,鸟鸣震耳,一派和谐的自然风光。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牯牛降保护区成为安徽第一个国家级的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2004年2月又被国土资源部录入国家地质公园名录。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以上,空气清新,含有大量的负氧离子和芬多精,高与正常值8倍以上,有清心洗肺的功效,景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科学家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和天然的“森林浴场”。
森林防火工作倍受历届党委政府重视,二十年来我市系统建成了四道森林防火网: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网、林火巡护监测网、森林防火交通和通讯网、林火阻隔网。新开和维修防火道(线)
古树名木保护成绩显著。全市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古树名木档案,对全市百年以上古树名木进行了普查登记保护。九华山农林局还斥资20余万元,对全市范围内的凤凰松、黑虎松等名松奇树进行挂牌围栏保护。
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不断加大。严密的森林病虫害监测、检疫、防治队伍有效控制了松毛虫、杨树天牛、杨树食叶害虫、竹类害虫等常规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近年来,全市没有发生大面积成灾事件,有效地保护了造林绿化成果和九华山、牯牛降等保护区的森林资源安全。
加强了森林资源源头、运输管理和森林案件的查处。自池州复建以来,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和林政部门共查处(侦破)各类森林案件14300起,侦破各类森林刑事案件789起,查处林业治安案件1450起,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2061起,处罚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5628人次,抓获犯罪嫌疑人997人,收缴木材
二十年来持之以恒的建设,换来了我市林业生态、社会和产业效益皆优的硕果。
随着造林绿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灾害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建成了新中、红桃、肖坑、朱备等一批生态建设示范村。石台县、东至县分别被授予“全国山茱萸之乡”和全省“十大竹乡”,青阳县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模范县”。我市三个行政村和22户农民家庭被中央四部委表彰为“绿色小康村”、“绿色小康户”。全市先后涌现了何定华(东至泥溪林业站书记)、陈孝方(孝方菌业总经理)、姜风清等一批林业创业带头人在林业产业中大展身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佳绩。
农民在发展林业产业中得到了实惠,据对全市10个乡镇的调查表明:建市以来来源于林业的村集体收入占集体总收入的56%,其中朱备、棠溪两个乡镇分别达到91%和75%。同时,林业也是一些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占财政总收入的6.9%,高的乡镇达到26.5%。对促进林区农民增收的成效明显。与建市初2001年相比,农民年均纯收入增幅为6.4%。其中林业增幅7.3%、劳务增幅7.0%、农业增幅3.0%、家庭养殖增幅2.9%。收入构成情况为:林业占31.5%、劳务占31.9%、农业占19.6%、家庭养殖占10.3%。林业收入无论从比例、增幅上看作用显著。据对22个农户的典型调查,林业收入占其人均收入的65%以上,林业已成为多数山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